close

同理心,簡單來說就是:「能感覺、了解且正確傳達他人思想及情緒的一種心理能力。」

  以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同理心發揮影響力的過程—

A君留言

  舉辦音樂會,竟然沒有邀請自己公司的合唱團,實在看不起人......不要只會說冠冕堂皇的話而作一些噁爛的屁事。—在衝動與理性間徘徊的人上

B君一般反應

  這傢伙真是難搞,動不動就激烈反應與抱怨,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一樣。

B君同理心反應

  看得出來你很生氣(感覺),遇到這種事,確實會令人洩氣與挫折(了解),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不太合理,不尊重員工且浪費資源(正確傳達思想),會讓人失望與不平,甚至憤怒(正確傳達情緒)。有時我心裡也會出現類似你的質疑,但是個人的角度與高度,往往看不見事情的整體面向與真正的決策流程,所以我自己會學著用謙卑的角度,來看待這些自己認為可能不太合意的事,然後試著去做一些澄清 (肯定他發出不平之鳴),學習去看懂一些事情。(引導A君能用謙卑與較完整的角度去看事情)

A君回應

  感謝您的指教!希望我的主觀(先入為主),不要成為偏執(極端的先入為主),這是我要向主求的恩典。

  同理心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溝通技巧,也是修補「先入為主」(相信事物跟我們心中想的一樣真實)理性缺陷的重要技巧,藉由同理心技巧的提升,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、完整且正確地了解環境中所觀察的人、事、物,而不會只依自己的觀察、記憶、知識與推理能力,就直接作出衝動而粗淺的論斷。

  同理心能夠發揮影響力的關鍵在於,被同理的人感受到想法與情緒能被完全了解,因而產生信任感之後,較能理性面對問題,也願意學習用指導者的角度與高度,去思考事情較完整的面向,因而降低自己的武斷所產生負向情緒反應,甚至阻止自己的魯莽行事。

  同理心幾乎就是擔任心理專業工作者必備的基本條件,也是治療的技巧之一,透過心理治療的過程,當事人也可學會同理心的溝通技巧,而能適當地運用在日常生活的溝通關係當中。然而,對一般人而言,學會同理心的技巧,必然能成為人際溝通的高手,也會是廣受歡迎的人物,因為善解人意正是人際關係當中最討好的特質。

同理心的力量
  喬拉米卡利與柯茜兩位教授在所著作《同理心的力量》(The Power of Empathy)一書當中,特別介紹提升同理心的七個步驟與技巧,包括—

一、使用開放式的問句; 
二、放慢腳步; 
三、別太快下結論; 
四、注意你的身體表現; 
五、從過去學習; 
六、讓故事說出來; 
七、保持界限。 


  我嚐試將個人生活與行醫過程的經驗,融在其中,讓同理心技巧的學習過程能夠更加明朗化。

一、使用開放式的問句: 
  封閉式的問句會限制或操控別人的答案,而無法了解別人真正的想法。因為被問話者可能採取順服、反抗或完全拒絕回應的態度。而開放式的問句是表達同理重要的關鍵,能表達對當事人的尊重,有機會瞭解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,得到更充分與正確的訊息,而這些訊息是表達同理心的根本依據。

  以開放式的問句起頭,確定問題核心後再以封閉式問句澄清、確認、並表達關心,才不會表錯情。

封閉式:

問:「你認為我的建議是不合理的嗎?」

答:「不是」「是」或保持緘默。

  由於沒有共識與真誠的溝通,同理心無從發揮。

開放式:

問:「你認為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?」

答:「我認為......」

  充分尊重對方表達意見的權利,也開啟溝通與了解的對話流程。

  有一次,一位婦女帶著年幼的小孩來就診,我看著婦女的容貌,判斷年齡在五十多歲左右,於是我很快地說:「這是你的孫子嗎?」結果,被瞪了一眼,趕快把病歷拿出來一看,三十二歲,「對不起!對不起!」人不可貌相,以後我都學乖了,我會指著孩子問:「請問,這是妳......?」「今天帶她來是為了什麼?」在門診當中,與青少年的溝通最為困難,如果使用「封閉式問句」,如「你看起來心情很不好?」大概得到的答案,都在是「哪有!」「你才心情不好咧!」我通常會問:「希不希望父母在場?」在他們搖頭之後,就會示意父母先離開診間;然後才開始真正的會談。

  「今天為什麼會來到這裡?」

  「父母提到你在學校好像遇到了一些困擾,希望你說說看?」

  「嗯!聽起來你很生氣,多說一點當時發生麼事?」

  「我想你很努力想要改變,你覺得接下來該怎麼做比較好?」

  「遇到這種情況,我也會覺得不舒服,但是除了打人之外,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問題?」

  這些開放式問句,不僅尊重當事人的意見,也可以同理他的情緒,並指引進一步討論與溝通的話題,通常都會得到比較完整的訊息,而增加對問題的了解,有助於進一步的治療。透過這樣的問話方式,也可以增進當事人溝通的能力及以語言表達情緒的技巧,一舉數得。

二、放慢腳步: 
  放慢腳步與溝通的節奏,可以讓激昂的情緒緩和下來,才有辦法進行流暢的溝通。因為情緒會主導人的想法,特別是負向情緒會扭曲彼此的意識,總是出現負向的解讀與看法。一旦節奏放慢,大腦在放鬆的情況之下,較能和緩情緒,讓理智來主導思考能力,也較能掌握全局,而非鎖定狹隘與非建設性的焦點。

  技巧在於讓對方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觀點,並進一步確認是否有模糊或被錯誤詮釋的觀點。當對方顯然要結束話題時,能適時開啟更深入的話題。這溝通的過程,通常需要時間與耐心。

  在火車站上,目睹一位年輕貌美的媽媽,氣急敗壞地打了年約七歲的小女兒兩巴掌,而且口出惡言地說:「氣死我了!你這個孩子!我討厭你,你是一個可惡的小孩,媽媽不要你了,這麼不聽話。我找了你好幾條街,你是死到哪裡去了,時間都來不及了,你還這麼貪玩,自己都不準備好舞衣,還要我幫忙,真得很氣呢......」這位母親鐵青著臉,就這樣大庭廣眾地羞辱自己的孩子,無法罷休。

  當然母親是要教訓女兒的貪玩,但是這麼又打又罵的結果,孩子記住的可能母親的「巴掌」、「我討厭你」、「可惡的小孩」、「死到哪裡去」,這些強烈且負面的行為與話語,反而會忽略母親真正想教導的貪玩、不準時。然而貪玩、沒有時間觀念,正是這麼小的孩子的成長特徵,「貪」、「準」都是成人對這年齡孩子的過度要求標準。孩子確實要教,但是如果因為母親氣急敗壞,沒辦法放慢腳步,結果孩子卻變成母親情緒發洩的對象,感受到的不是正面的教導,而是難堪的羞辱。

  如果換成這樣的場景,該有多好—

  母親蹲下來,眼睛看著孩子,說:「孩子,你跟朋友去玩了什麼?」

  孩子:「阿強帶我去看一窩剛出生的小貓,好可愛喔!喵喵喵,好想要一隻來養。」

  母親:「孩子,媽媽知道剛出生的小貓很可愛,所以你才會看得著迷,忘記要去練舞的時間。但是,媽媽也要你想想看,媽媽著急地到處找你,一方面是時間來不及,另一方面是怕妳發生甚麼不好的事情。」

  孩子:「媽媽,對不起。」

  母親:「好,你知道錯了就好。還有,守信用、準時是很重要的做人道理,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。」

  孩子:「媽媽,我聽懂了。」

  母親:「孩子,來,媽媽抱抱。」

三、別太快下結論: 
  我們很習慣會根據自己過去累積的經驗,很快就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分類與解讀,而掉進先入為主的圈套。但是人一直在變,尤其當兩人許久未謀面或素昧平生的情況下,輕易去解讀別人的情緒與想法,很容易犯錯。即使對方過去的行事風格如何你都瞭若指掌,或是你見過許多類似的人,就是不要對別人的想法與情緒狀態太快下結論。

  同理心的障礙最常見的說法包括:「你又來了!」「我是你肚子裡的蛔蟲,把你看透透了!」這些都是貶低他人,阻礙你發現真相的不良話語。

  精神疾病患者當罹患身體疾病時,常會受到忽略而誤診。因為醫護人員總是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些身體疾病的症狀,是精神疾病的一部分,進而忽視病人痛苦的真正原因。

  我記得有一次,內科病房住進一位精神病患,主治醫師照會我,因為認為病人有持續治療中的精神分裂症(註1),且言行異常,必然是假裝有行動不便與胡言亂語的症狀。

  由於我非常熟悉該病患,他雖然罹患精神分裂症,在藥物持續治療下,功能良好,是一家山產店的老闆兼主廚。因此我認為,他的身體症狀應該是真的,請他們詳細診斷與檢查,果然進一步詳細檢查之後,最後發現是腦幹中風,不幸病情逐日惡化,最終不治死亡。回想這診斷的過程,醫師先入為主的觀念,差點造成誤診而落入醫療糾紛的麻煩當中。

  一位罹患憂鬱症的女公務員,由於將近退休年限,但因與同事相處關係日益惡化,必須做出提早退休的決定。但是對於提早三個月、七個月或八個月,一直無法做出恰當的決定,與先生研究的結果,從各種因素綜合判斷,七個月應該是較為妥當的決定。

  不過這位女士又經過其他朋友的建議之後,最後決定八個月才能得到最佳的福利。於是回家之後,將這個決定告訴丈夫,沒想到丈夫問都不問,劈頭就說:「妳那些朋友都是騙子、笨蛋,我們明明已經討論好的結果,妳又變來變去,分明是腦筋不清楚,被妳的朋友耍得團團轉。」

  該女士原本信心滿滿,也自認為做了最為理性的判斷,只是事先沒有與丈夫討論罷了,沒想到丈夫不分青紅皂白,就對她發飆、臭罵一頓。在盛怒之下,內在的憂鬱與憤怒情緒一併爆發,歇斯底里地撞牆、拿刀做勢要割腕,先生情急之下,將太太推倒在床上,並將太太全身壓制在床上。

  沒想到,該女士因為情緒過度高張,導致神智不清,只好被家人強制送醫住院治療。

  原本單純的退休問題,差一個月退休,也差不了多少錢,但是在丈夫「太快下結論」的魯莽言行之下,讓太太再度精神崩潰,難以收拾。

  重點是,這對夫妻平時的感情還算融洽,但是丈夫先入為主的思考模式,沒有真正同理太太的心理需求,反而嚴重傷害了太太的心理健康,實在非常可惜。

四、注意你的身體表現: 
  我們人體的神經系統會對自己說話,這種現象稱為「生理性共鳴」。當我們感受到情緒時,也同時會感覺到相映、不自主的身體反應。這種生理性共鳴也會發生在人與人的互動當中,當母親溫暖地抱著小孩時,兩個人的心跳都會一起放慢下來。

  當你安撫哭泣的朋友時,你臉部的肌肉會主動調整而類似朋友的表情。當你面對魯莽、怒氣沖沖的壯漢時,你的血壓與心跳也會跟著加快。一旦你被對方激怒,對方也會感受到你憤怒的身體語言,使得狀況越來越失控。但如果你能冷靜地微笑,讓自己的呼吸、心跳放慢,表達出自己的善意,將有助於讓對方冷靜,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。妥善利用身體共鳴的現象,就可能適時化解不要的肢體衝突。

  這讓我回想起過去在台大醫院服務時的一段經歷—

  當時是我擔任第三年住院醫師,且有另外兩位醫師與我共同值班,分別是第一年住院醫師、實習醫師。不巧,同時間出現兩個緊急狀況,精神科病房有病人大亂,急診室又緊急call我,因為有一個精神病人在急診室需要處理。於是我把其他兩位年輕的醫師留在病房處理,我則單槍匹馬前往急診室。該名病患因與家人衝突,以手擊破玻璃而到醫院接受傷口縫合,之後病人宣稱回家後要把父親殺掉,這實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緊急狀況。

  我通知急診室護士幫我準備鎮定針劑,並且找兩名警衛來支援我。拿到針劑之後,護士小姐說急診室還有其他緊急狀況需要處理,請我自行處理該名病人。於是,在警衛尚未到達之前,我只好自行前往處理。內心充滿不安與恐懼,如果無法順利留下病人或送他去住院,他的父親可是有生命危險。而且警衛又來不及在我身邊壯膽與防備,該病人沒事又長得如此粗壯......。

  一見面,他就說:「我要馬上出院,還有什麼事,快說!」我對著他說:「好吧!打完這最後一支消炎針,你就可以回家了。」於是,我快快地幫他綁好止血膠管,正準備將鎮定劑快速打進他的血管時,他說:「醫師,你的手為什麼在發抖?」內心實在有說不出的緊張、恐懼與無奈。

  還好我適時冷靜下來,臨機應變地說:「剛剛接到病房電話,通知我有病人正在急救,我有點緊張,希望趕快幫你把這支針劑打完,讓你趕快回家,而我則要趕快回病房去處理。」他信以為真,我也順利地將高劑量的鎮定針劑打進他的血管,即時讓他就範,四肢約束之後,送往精神科病房住院。

五、從過去學習: 
  時常去檢討過去的經驗,對現在情況的影響。強烈的情緒反應,通常是從過去未解決的困擾而來,這些困擾就會影響你現在的情緒與行為。強烈的情緒反應追溯起來,往往都是長期的挫折、屈辱、無力、不被瞭解、無法發洩的憤怒所累積,然後找到一個引爆點而爆發出來。

  因此,當發生這類強烈情緒之後,可以回想,我僅僅只是被別人不友善的態度所激怒,還是對方與我過去所接觸冷酷、愛指責的人物長得很像。例如:店員對我擺臭臉是因為她不喜歡我,還是因為他的老闆丟給她太多的工作;因此,不愉快的場面,可能有多種面向可以推敲,不要把錯誤都攬在自己的身上。

  唯有瞭解「這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」,我們才能真正地「感同身受」。 從過去學習,是同理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方法。

  有一次,孩子對著母親大發雷霆,母親也被惹哭了,非常地傷心。我冷靜地把孩子帶開,讓他把情緒抒發出來,之後好好地安慰他,讓他把內心的事說清楚,原來他是在學校被欺負,又說不出口,於是就遷怒到母親身上。把事情講開之後,帶著孩子來到母親面前,向母親說聲對不起。

  然後再與母親靜下來溝通,母親認為每次孩子對她生氣,她都會很難過,因為她對孩子是如此用心與疼愛,為何會得到這樣無禮的對待。同樣讓母親宣洩情緒完畢之後,再告訴她,孩子並非不愛或不尊敬她,只是情緒表達能力較差,情急之下,把在學校的怨氣一下子宣洩在她身上而已,千萬不要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。

-------

註1精神分裂症:精神病的一種。係指患者在思考、知覺、情感、動作等多方面,發生持續性、廣泛性障礙,使得自我感與現實感失調,行為表現明顯脫離現實,而呈現人格分裂的精神症狀,生活適應能力顯著減退。主要症狀包括妄想(如被害、關係、誇大)、幻覺(如聽幻覺、視幻覺)、錯亂言語(語言毫無組織、顛三倒四、前後不連貫)、錯亂行為或僵直行動(思考紊亂,有怪異行為)等其他症狀。

引自http://wecare.cla.gov.tw/lcs_web/contentlist_c3.aspx?ProgId=107040&SNO=1904
行政院勞委會勞工抒壓健康網
原始資料來源:原水文化出版/郭約瑟著/原來,幸福離我那麼近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mhkim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