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Look for ways to make new ideas work, not for reasons they won’t. ──Ian Percy
找出讓新觀念實現的方法,不是找出無法兌現的理由。 ──演說家 伊恩帕西

  把慾望連結到飲食和藥物,哪一項在你我的心中瞬間有了回聲?突然之間,藥物變成極其少數,多數人,我預測是一百人中的九十九人,在心裡面默認,承認自己愛吃,不一定大吃,但普遍擋不住美食的誘惑。文明世界早已發展出一條新的「食物鏈」,不同於大自然的原始設計,介入了網路與媒體行銷,有一條「口碑食物鏈」在我們周圍形成。

  試著閱覽臉書與部落格的生態,統計一下有多少比例在分享美食,如果我問同時問有多少人在分享健康,你將意外發現健康不再是網路世界的首要價值;認知中,不但做吃的是賺錢的生意,聚餐更是一件絕頂快樂的人生要事。探究得深入些,健康是有人主張,可是多偏向商品化,都是在分享一些營養補給的好東西。必須先提醒大家,我們長期融入在這些美好的誘惑中,對於生活品質和情緒加分不少,無形中,對於健康卻是無可諱言的傷害。

  現象是失控的,就像環境的惡化般,唯一能付出努力的,剩下自我的修煉和把持,否則任何人都可能是在大熔爐中被意外犧牲掉的小個體。拒絕美食如果那麼困難,認識食物或許是可行的嘗試,食物最簡單的分類法就是生食和熟食,也可說是分成有酵素的食物和沒有酵素的食物,生食屬於前者,含有豐富的食物酵素,熟食是後者,酵素在烹調過程中全數破壞。

  問自己:都是吃熟食,還是生食?其實只要思考食物進入身體內的感覺,有沉重負擔的是哪一種?比較沒有負擔的又是哪一種?接著再問自己:喜歡吃讓身體有負擔的,還是你都吃讓身體沒有負擔的那一類?「負擔」在一般人的基本認知就是「飽」,也就是中國式的問候語「吃飽了嗎」裡面的關鍵字。從幼年時期媽媽關心有沒有吃飽開始,我們被教育漸漸培養屬於自己的飽足感,這是一種尺度,你我不一定相當的食物容納限度。

  當商人運用人性的弱點來行銷「吃到飽」的飲食文化,動不動就對慾望豎起白旗的食客,這下可慘了。即使不是每天都光臨吃到飽餐廳,我們的飽足感也逐漸被自己喜愛的生活作息養大,我們突然畏懼起飢餓,我們變得尊敬起身體的飢餓傳導,不熟悉身體有一種迴路運作模組,吃得愈多,餓得就愈快。也不用太意外接下來可以預期的惡性循環,因為證據都在我們身上,就是堆積在身體內的肥肉組織,就是那種讓我們活動不再很自在的罪惡憑證。

  血糖的刺激多,消化酵素的需求多,這兩檔事都和同一個器官有關,糖尿病和胰臟癌的病例直線攀升,醫生不習慣推敲原因,他們只要求儘快治療。所以在被拉進去另一個惡性循環之前,我們必須再回到歡樂的園地,試著回想最令你回味無窮的五星級美食,很老實的問自己:沉溺在這種文化已經有多久了?花錢把肚子吃撐又有多少年代了?去這種餐館用餐,你依然抗拒不了邀約,對吧?說穿了,這就是誘惑,仍舊回到那只在內心深處無所不在的「慾望」。

  終於必須承認,不健康的原因至少掌握了一些,歸納出一個結論:其實我們都多吃了。健康難或不難,就在一個關卡,前是誘惑,後有意志;前面很混濁,後面則清晰無比;前頭處處是風險,後頭則是健康的保險。

維言爽聽:

如果決定權在你手上,
讓吃到飽餐館不再是你的選項,
如果你不能作主,也不能缺席,
多吃水果和減少30%的「人性食量」,
是必要的堅持。 

引自http://wecare.cla.gov.tw/lcs_web/contentlist_c3.aspx?ProgId=107040&SNO=2326
行政院勞委會勞工抒壓健康網
原始資料來源:原水文化出版/陳立維著/態度與行動,決定你的健康

arrow
arrow

    femhkim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